昨天下午,开了一个让我并不愉快的会议。虽然全程有我的老板和老板的老板主持,可是面对来自商学院的各种带有歧视性质的言语,真的有些惊讶且气愤。
近几年来英国留学,尤其读硕士,大家其实如果看到班里90%的中国学生并不会感到惊讶,英国大学也是各种靠着中国留学生赚的盆满钵满,可是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真的是让人一言难尽。当然,不同的专业和学校,每个人的体验也大不相同。
记得第一年是到杜伦,大学不算很大,读的教育专业,班里一共四十多个人,中国学生占了80%。可是我的就读感受非常好,即使文化语言的挑战依然存在,可是能真心感受到学院里的每一个老师都是尽心尽力的在帮助我们,除了学习导师,还有生活导师,更有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虽然读的辛苦,可是却收获满满,在杜伦的每一天都让我格外怀念,也感恩遇到的良师益友。
后来回国工作不到一年,因为异地恋,又回来读了一个商科的硕士,这次是在利兹,也正是这次留学,让我体验了一把做教育生产线的一个产品。利兹学校大,学生也多,可是配备的师资却未能与学生数量匹配,于是我们的主要课程大多是两百多人的大课,中国学生达到94%之多,中国学生抱怨中国人太多,外国学生也抱怨中国学生太多,老师也恐慌英国的大学被中国学生占据。每次跟毕业论文导师见面的时间被严格控制在10分钟,多一分钟都不行,因为后面排满了其他学生,在这十分钟里,想问一些深入的问题,想都别想。平时的学术导师,每次五个人一起见,每次每人讲话不超过五分钟就草草结束了。我理解老师们的无奈,也理解他们面对来自教研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可是对于一个‘消费者‘,这严重影响了我的体验,我开始思索,我所得到的和我付出的费用,并不成正比。
现在来到高校工作,就更能体会到这种矛盾。一边是排名靠后,因为招不到学生被疯狂裁员的大学,另外一边,是排名靠前,却抱怨招到的全是中国学生,学生质量偏低。
昨天的会议,也是我第一次正面听到这样的说辞,负责商学院国际学生的教授,首先发问,为什么我们财会专业这么多中国人?然后院长说,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英语表达能力差,数学也跟不上。我在电脑这头听着,我真的想骂人了! 其他大学今年因为招不到学生各种财政赤字,裁员,你跟我说我们招的中国学生太多?再说英语和数学水平,你说这话有依据吗?我们学校招的中国孩子,雅思不但总分要求7,小分也是要求7,入校更有严格的入学数学测试。还没等我们回答, 我老板的老板(一个干练的法国女人)直接反击了,首先,我听说你们招不到足够多的英国本土学生,今年数量更是递减。其次,我们招到的大多数数中国学生都是毕业于国际学校的中国人,他们从小就读A-level或者IB, 所以您说的英语数学能力这一块我保留意见。再者,以我对中国或者亚洲学生的了解,他们并不是英语表达能力差,他们的文化造就他们不会主动去自我表达,会害羞,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英语差。我当时真的想拍手叫好。听完我们头的发言,那个院长又发话了,我听说好多马来西亚学生对我们很感兴趣,那我们能不能侧重招些马来西亚学生?我的老板这个时候笑着发话了,那些马来西亚学生也是中国人来的,虽然拿了马来西亚国籍,但是大多数都是中文为母语的。然后这个院长语塞了。这个时候我的老板的老板又发话了,其实在校园里,你们看到的觉得是中国面孔的人,也许他们是美国国籍,还有也许是日本人,韩国人,这个我们很难分辨的。所以你们抱怨的中国学生多,其他可能很多并非中国学生。我以为他们这个时候可以闭嘴了,没想到一个学院负责学生管理的人跳出来说,有时候我觉得我身处东亚,而非英国。
听到这种话,我很无语,但是也能明确的感受到他的狭隘和无知。他的无知不仅仅来自于对于外国文化的不够包容,还包括不能够认清自己的国家城市现状。
我在这里想告诉想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果可以,请选择一个包容度高的大学,也请练好自己的英语,拿着真才实学出来深造。请一定避开那些学生数量超大的大学,因为你在那里很可能就只是他们高校生产线上的一个被快速包装的快消品而已,不是老师不想花时间跟你探讨学术,是根本没时间跟你探讨。
Comentarios